泉州花灯是福建省著名的特色传统花灯工艺品之一,每年的农历春节,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,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,来营造一种吉利喜庆的氛围。起于唐代,泉州花灯盛于宋、元,延续至今。泉州花灯历史悠久,影响广泛,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,是南派花灯的代表。
泉州花灯以独特的针刺、刻纸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在业届享受盛誉。制作传统的泉州花灯“彩扎灯”时,艺人们先用纸捻将竹篾捆扎成灯的骨架,再把裁好的纸或绸布喷水绷粘骨架上,然后贴上花边,描上图案,挂上丝穗,便成了彩扎灯。
“刻纸灯”的泉州花灯工艺出现较晚,首创者是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(1892-1983)年,李尧宝所做的刻纸灯的所有图案全部由他自己设计,再用刻刀在绘有图案的纸板上一刀一刀的雕刻出来。刻纸灯没有骨架,全部是由一张张刻图案的纸板拼接而成。最后李尧宝又创新泉州花灯工艺,在那些镂空的图案上内镶上玻璃丝,制作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。
1978年泉州花灯艺人蔡炳汉创作了“针刺无骨灯”。这种泉州花灯的图案全部是由钢针在制图纸上密密麻麻刺出来的,光源从灯孔中透出,显得晶莹剔透,璀璨夺目
实用照明灯具与花灯的历史变迁,镌刻着深深的时代印迹,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时代内涵,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缩影,同时也是历代劳动者技能的反映。今天,古人很多的技能、技艺、技术已经随着历史的远去而永久消亡了,然而那一个个璀璨耀眼的花灯中。却承载着中国的历史和文明,我们可以通过一组组玲珑精致的彩灯,发现、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。